2022-04-26 09:02:03 来源:创业邦
如何平衡好内容的功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思维层级?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如何客观认识自己?能性与娱乐性,眼下消费者的分歧依然巨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liurun-pub),作者刘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们常说,有的人可以一眼看透本质,有的人怎么说都搞不明白。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思维层级?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如何客观认识自己?
以下,请享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有时接触一个人,交谈片刻,顿觉此人深不可测,十分厉害。
而接触另一个人,觉得这人也不错,很优秀,内心也很尊敬他。但是感觉呢,好像还差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为什么呢?这其实来自于一套判断标准。
标准是什么?即这个人在谈论问题时,大概在哪个层面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逻辑闭环,可以分五个层次来讲。
1.思考有没有逻辑,逻辑有没有闭环?
第一层次 :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
你说A,他说B,两者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这两个层次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那更高层次的思维逻辑模式是什么样的?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虽然形成了闭环,但如果这个闭环形成的层次比较低,可能是一个比较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一旦在低层次形成逻辑闭环之后,他可能就几乎无法前进了。因为你发现,所有遇见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在这个层面讨论,无法推动事情的发展,但是他享受于自己逻辑的完整性,一旦如此,也就意味着无法再落地了,讨论的问题终究是空对空。
过往的经验反倒束缚了眼界和判断,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就无法捅破那层看似薄弱的窗户纸,上升至新境界。
第四层:如果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此人的逻辑闭环会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你会非常敬仰他过去的经验和他的知识结构,这种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人格魅力,谈吐间有着逻辑的美,你特别希望向他学习。
但是,第四层次的闭环同样存在问题。
他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它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一个漏洞。
他不愿承认漏洞,希冀于用过往的认知体系来填补这个漏洞。
当你站在新的世界逻辑里,去看这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特别敬仰的一个人,在新时代却还在用旧有的逻辑来解释新世界,突然间,你会觉得十分可惜。
因为,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2.低层级闭环vs高层次闭环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第三层和第四层会不理解,“低层次的逻辑闭环”,和“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区别是什么呢?
很多人看待事物,形成了“逻辑闭环”,但是“分辨率”很低。
比如,对于不同问题,都会用同一套解释来应对。
遇到冲突,遇到问题,遇到挑战,他喜欢说“阴阳相生相克”,自古如此。
慢慢地,这个人在“阴阳观”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而且他发现这个逻辑,可以解释全世界一切的事情。他会以为,自己已经洞察了全世界。
但是,阴阳、对错、左右、好坏,这样粗“分辨率”的逻辑闭环,只能让自己觉得自己无懈可击,却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这就是我们说的“落不了地”。
那什么叫“高层次的逻辑闭环”?就是提高分辨率。
拥有高层次逻辑闭环的人,会这么说话:
这件事,其实从层次维度上,有15个层次,不断分解;从时间维度上,有8个阶段,不断演化;从整体维度上,受20个外部要素影响,不断突变。
在这个分辨率上,他也形成了逻辑闭环,完全自洽。但是却有更高的可操作性,透视度。他不会把所有问题,都总结为:“阴阳不调”,“五行缺火”。
闭环给人安全感。
但是,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从此,他关闭了与这个世界的认知交换。
3.向下延伸,向上攀登
第五层次: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却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这种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他永远没有死环,它是一圈圈螺旋式的无限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无限地向宇宙最深处延伸。
你会觉得特别可怕,这是真正的高手。
他大量吸入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的下沉往外延伸。
他的逻辑层次就在海量新知识浸入后,不断迭代,不断复盘,不断调整结构。
面对一次次打击后,又重新站起,这种思维结构永远如同初生的胎儿般,拥有着澎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就算这种人他现在的知识结构,知识量甚至都不如你,但是你绝对不会小看这种人。
因为这种人身体里潜伏着一头真龙,未来无可限量。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过早在低层次形成认知闭环。
什么是低层次的逻辑闭环?
被过往的经验束缚了眼界和判断,再也无法走出来。
比如,一个老人骑车自己摔倒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上前把他扶了起来。结果,老人拽着小伙子的皮带,不让他走,一定要他赔自己500块钱。
为什么有些人会恩将仇报?
这个老人摔倒了,车坏了,为了修车,他可能不得不做出选择:第一,从儿子的学费里,从母亲的医药费里,省500元;第二,讹这个扶他起来的小伙子500元。
他选择了2。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社会底层,尤其是偏远地区,有很多朴素善良的人。但是,也有不少穷山恶水逼出来的刁民。
生存在这样匮乏的环境,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早已固化。
因为资源极度匮乏,所以个体的生存变得非常重要,甚至是变成唯一重要的事情。
你说,知礼节。他说,你就装吧。什么之乎者也,都是骗人的。这个世界,就是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我就是这样才活下来的。
他们这辈子也许都无法相信,有人可以通过信任来获得信任,可以通过谦让来获取资源,可以通过协作来获得繁荣。
他们在还没有摆脱恶劣环境时,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闭环,再也出不来了。
这是一种不幸。
所以,如果你感到愤怒,是对的。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你感到悲悯,也许你会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你还会深深反思。我们在水面之上,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固化的认知。
当我们还有条件,可以不断打开和丰富自己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低层次的认知闭环?
我们就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越久,就越了解周围的环境,认知就越固定。然后,不断自我验证,自我加强对世界的判断。
就像那个老人一样,他一定有无数个时候,证明他对世界的认知是对的。于是,这堵墙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如果一辈子生活在里面,也就算了,你可能还会觉得很舒适。
但是,如果你想走出来,或者,万一有人拿锤子砸烂了这堵墙,颠覆了你对于世界的认知,把你拽出来,你会变得非常焦虑、恐慌。
为了摆脱认知闭环,我们必须自己推倒周围的高墙。
怎么做?
第一,最简单、最经济、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一些认识世界的模型和框架。
这些模型和框架在哪里?
在书里。多看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不论是什么,你都应该从书架上把它们拿下来,认真看一看。
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我读不懂。
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就像去健身房锻炼一样,那种痛苦意味着你会变得更加强壮。
看书,是在锻炼你的精神肌肉。如果都看得懂,也就没有了阅读的意义。还是在原来的墙里打转。
而且,你不知道,你读过的某本书,会在某个时刻变成创新的灵感。你也不知道,你多认识的一个思维模型,会在某个瞬间让你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我们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书就是用来凿壁偷光的,直到我们推倒周围的高墙。
第二,除了多看书,推倒周围的高墙之外,走出去。多见人。多看。多听。
什么意思?生活在固有的认知闭环里,我们会感觉很熟悉,很安全,甚至很舒适。
但是,你的认知真的对吗?我们会忘了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甚至会故意忘了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怎么办?
走出去,多见人,多看,多听,别成为大海中孤立的岛屿。
闭门造车,抱着头想,还想不出这个世界的变化,更无法打开自己的认知。
所以,你可以到一个信息密度,人才密度都很高的地方。也许是一个私密的聚会,也许是一个疯狂的俱乐部,也许是一家热闹的咖啡馆。
总之,走出去。然后,你会很自然产生这种感觉,原来还有这样的认知啊。
那么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如何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
可以从下面3点开始:
1.打开自己,学会客观辩证看待问题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当一个人的观点遭到对方的反对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
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本能的反驳对方是不对的。甚至会讽刺,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而我们在接受观念时,会自动屏蔽或者抗拒与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以至于新的认知,无法进入。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并会因而采用防御姿态,甚至主动攻击。
如何提升呢?你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客观。
当你客观,你就会打开内心。当你打开内心,你就有机会接收不一样的观点。
当你接收到不一样的观点,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归纳和演绎。
如果你不客观,你就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
如果你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再聪明也无法进化。
2.多人之镜,改变环境
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说道:“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极易被固化,被环境同化。
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人们无法通过已有的认知来突破盲区,因为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已经局限了他们的观念。
认知盲区的打破,一般都是自我主动,并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突破。
所以,你只有改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人际圈子等。
从多个高手那里,获取新的认识,包括新观点、新思路。
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包容吸收外界的不同意见。
内部和外部融洽了,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
3.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
第一,说起产品,我们好于多数公司;
第二,一路走来,我们遇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
第三,提到转型,我们的状况要比多数公司复杂。
多数人认为自己属于少数人。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转型的起点。
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如此。
读到一张图,觉得很值得与大家分享。
简单来说,前三点就是:被成功蒙蔽眼睛,无视风险,觉得自己可以“胜天半子”;
后两点就是:仓皇之下,溃不成军,但还心存侥幸。
再简单来说,一句话:你在商业世界里,就是一叶孤舟,升到浪尖是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浪的原因。
如果真成功了,也得掂量掂量下自己,你的高度还是一米七,这个浪潮的高度可能有一百米。这一波浪潮起来,所有的浪都已经到了这个高度。
你可能是先知先觉踩到了这个浪潮上,有的人是后知后觉,无意中踩到的。
无论如何,真的到了那个浪尖的时候,你应该搞明白,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机遇。
有时候人不容易想明白这些事,很多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就会犯错误,很难清醒。
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浪的地方非常痛苦地使蛮劲,他能力可能不差,只是没放在浪尖上去冲浪。
小成靠努力,大成靠趋势。
成大事者,必须先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很多问题,在CEO的位置,本质上是取舍问题,优先级问题。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为了谁,而牺牲谁?重视什么,搁置什么。
但这个问题在中层,就变成了能力问题。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激励?
而到了底层,就变成了资源问题,体制问题,使不上力的问题,甚至态度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始逐渐显现分野。
今天你拥有的,可能恰恰是阻碍你往前走的包袱。
今天你焦虑的,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小心你的认识盲区。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关键词: 如何一眼看穿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根据台积电的信息,3nm工艺今年下半年生产,不过明年才能大规模量产,2nm则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这两代工艺的VIP客户都是Intel和苹果,他们
4月21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约1303 56亿元,同比增加159 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9 31亿元
苹果要放弃mini系列是有原因的,因为用户都不是很买单。消费者数据研究机构CIRP的一份新报告展示了iPhone阵营各款手机的销售状况。iPhone
东微半导体昨日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 82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3 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 47亿
日前,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经营分析系统二期项目”中标公示。广州市诚毅科技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
4月22日,中国广电股份网络有限公司启动中国广电2022年度普通光缆产品集中采购项目招标。
4月25日,中兴通讯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
这是小红书向音乐内容领域迈的一大步,也是预料之中的一步。
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数字经济,正处于蜕变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