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18:08:58 来源:创业邦
流量红利=机会红利,在如此彷徨的市场环境下,新的流量与增量机会该向何处寻?这是摆在广告主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罗超笔记,作者:罗超,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图虫创意
广告是互联网经济的晴雨表,从互联网巨头的财报来看,互联网广告似乎有些疲软。2021年Q4,百度核心广告收入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营收191亿元,同比增长仅0.07%,环比下降2%,照此趋势百度广告收入2022年将会负增长;2021年Q3,腾讯网络广告收入同比增加只有5%(含合并易车部分),媒体广告收入则下降了4%……
主流互联网平台广告营收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互联网设备(包括PC、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疲软甚至下滑。QuestMobile《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移动互联网大盘用户规模已趋于饱和,一年只增加了1510万MAU,流量红利消失。
流量红利=机会红利,在如此彷徨的市场环境下,新的流量与增量机会该向何处寻?这是摆在广告主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互联网广告本质是流量驱动,强调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倘若广告主不购买流量就没有效果,最终也难以沉淀价值,无法形成溢价。正因为此,近年来广告主纷纷回归或者说意识到品牌本身的重要性。《2022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显示,对于“投放广告希望达到的目的”,有88%的广告主选择品牌目标,即强化品牌形象及提升品牌认知,占比较去年明显提升。营销,正在回归到品牌,或者说品牌优先。
在建设品牌价值层面,OTT大屏有先天优势。相较于PC、手机而言,OTT大屏具有更震撼的视听效果,对商品细节有着更优秀的呈现力,广告与内容可以进行更多样化的融入,可触达家庭消费和客厅娱乐这样的独特场景,受众是趋于年轻化且拥有更高收入的“客厅拥有者”,再加上有着互联网平台的智能投放能力,因此成了广告主新宠。
来自据秒针系统发布的《2021 NEW TV营销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25%的广告主增加了大屏端的投放预算,近20%的品牌主对OTT营销进行了独立预算,77%的受访广告主预计今年品牌投放OTT的预算花费将提升,2021年OTT大屏广告流量成为三大屏(电视、PC、手机)中唯一增长的曲线。
随着OTT大屏营销的兴起,越来越多的OTT平台在涌现,如小米、酷开、雷鸟、聚好看、易平方、虹魔方等,它们各自依托电视主机品牌,对各家OTT大屏进行互联网运营,广告是主营收入之一。
现在,摆在广告主面前的问题不再是“是否投放OTT”,而是“如何投放OTT”。
投放传统电视广告看的是收视率。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即时直播收视均值破8,最高峰高达9.754,同时段全部频道排名第一”、“《人世间》火了,收视率打破央视近8年纪录”这样的新闻可以看出,人们依然关注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不过在OTT大屏上,收视率却不再有效。
以往的收视率统计方式,都是针对的“电视节目观看”而非“OTT内容消费”。OTT基于在线内容,通过接入互联网获取海量内容资源,用户拥有更自主选择权。基于此,传统的基于直播节目模式的收视率体系,对广告主的参考价值正在降低。类似于“全网收视率”的指标则只适合春晚这样的IP营销,对OTT大屏的选取参考价值不大。可以说,OTT大屏行业急缺一套类似于收视率的评价体系。
那么,OTT大屏到底需要怎样的“新收视率”体系?
OTT大屏有数据,却可能会误导广告主。
市面上已有一些OTT大屏行业数据,广告主依赖这些数据指引来决策OTT投放行为,但深究却不难发现,OTT大屏现存数据体系存在的营销难题。
营销难题之一:OTT大屏的“索福瑞”不成熟。
传统电视看收视率,行业出现了索福瑞这样的第三方收视率调查机构,OTT大屏行业也有扮演类似角色的公司。不过,相较于传统收视率只统计“受调查观众什么时间观看什么频道的什么节目”不同,OTT大屏的内容消费行为复杂得多,很难通过抽样调查来反映真实情况。
现有OTT数据机构,一类是“设备数据统计公司”,但它们发布的是出货量等设备侧数据,不能反映用户OTT大屏的真实“收视行为”;另一类则是以SDK及API数据采集方式统计厂商平台数据的机构,但他们的数据却并不全面,SDK及API只合作部分硬件品牌的设备,对于更多硬件厂商的数据则通过模型推理判断,与真实内容消费情况有很大出入。可以说,现在OTT行业依然缺乏一家类似于索福瑞一样权威、准确且有公信力的机构。
营销难题之二:部分机构跟电视厂商利益捆绑。
“第三方”要保持真正的中立、客观、权威,不能与厂商有任何利益捆绑,特别是资本层的绑定,不过现在不止一家OTT数据机构接受了电视厂商的投资,更有甚者同时接受了多家电视厂商的投资,这样的机构不是真正的“第三方”,其提供的数据结论显然很难具有说服力。
实际上,这类问题在互联网行业早已很普遍,当A和B公司竞争激烈时,总可以找到一家“第三方机构”做出“自己才是第一”的报告,但互联网行业更可能是企业通过商业合作去影响第三方数据,直接像OTT行业这种电视厂商投资数据机构的还是很少见的。
营销难题之三:现有数据评判指标不科学。
电视厂商属于家电行业,机构给出的第三方出货量数据用的是产业链设备数据。跟互联网App流量可以轻易造假不同,产业链设备数据造假门槛高甚至很难造假,数据真实性强,出货量数据很有说服力,很少引发行业争议,不同机构的数据往往都对得上。
问题是,设备数据并不能真实、全面和有效地反应OTT大屏的广告投放价值。OTT大屏的营销价值评估需要更准确、全面、系统的数据基础,特别是内容层数据。现在一些第三方数据机构提供的数据以“激活量”作为主要指标,但激活量只是“过去式”,并不等于活跃设备量,更难以体现出“内容层”的情况,而活跃设备量才是决定OTT大屏广告营销价值的关键。
实际上,到底用什么数据,怎样去衡量OTT大屏的营销价值,行业现在都还缺乏一套有广泛共识的评价体系。要解决广告主在OTT投放时的困境,做到控本增效,唯有期待“新收视率”体系。
那么,“新收视率”体系大概会如何统计?在罗超频道看来,其中关键在于:科学化数据校准。准确的数据,再加上科学的评价体系,贴合OTT大屏的营销逻辑和用户的内容消费场景,形成OTT大屏专属的“新收视率体系”,科学体现出不同OTT平台的营销价值。那么,这套“新收视率”主要会看些什么呢?
1、看联网,摸清真实存量。
联网设备才是真正有效的“活”设备,广告主要优先关注“联网率”而不是”激活量”,不投“死设备”。
激活设备不等于有效设备。有的厂商给出的激活设备数据,说的是累积激活,也就是历史时期所有被用户买回家“用过”(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已不再用)的设备,很多设备可能已沉睡甚至报废。行业数据显示智能电视换机频率平均在5年,2016年前的电视已在逐渐淡出市场,成为不可投放设备,从“已激活”变为“死设备”,这些躺尸设备依然被统计到“激活设备”中显然很不合理。广告主看OTT大屏存量大盘,更要关注“存量激活”,也就是此时此刻依然在网络中的设备,如同看移动互联网平台要看“活跃用户”而不看“注册用户”或者“下载用户”一样。
2、看活跃,摸清有效大盘。
活跃的设备才是真正的“热设备”,关注“活跃度”,不投“冷设备”。
即便是现在联网的设备,也不一定是真正活跃的设备,比如最近一年新买的电视可能因无人居住、用户不爱看等原因而“长期关机”成为“冷设备”。虽然联网了,却没人用,同样是不可投放设备,这样的设备应该从OTT大屏大盘中被剔除。对品牌真正有价值的是已联网且活跃的“热设备”,品牌要在联网数据基础上,关注最新的日活/月活数据。
一个智能电视从出厂到投放的转化漏斗出现了:出货量(买了)-激活量(至少用了一次)-联网率(依然在网随时可看)-活跃量(真正在被使用)。出货量或者激活量,距离真实的可投放设备差得很远。因此,OTT平台应该要晒出活跃设备数据,这才是真正的可投放资源。
3、看用户,摸清目标客群。
品牌投放的是设备,要影响的却是用户,但A用户不等于B用户,用户结构跟用户本身一样重要。
正如前文所言,品牌青睐OTT大屏的一个原因,是因其可以触达年轻、多金的用户,特别是家庭用户。在家庭消费场景,亲子、母婴、宠物、汽车、房产、快消、健康、文旅、奢侈品诸多热门品类都很有消费潜力。品牌要有效地挖掘这样的潜力,就要洞察OTT平台用户群,乃至准确洞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用户的需求。
传统收视率评价体系将用户一视同仁,不同城市的收视率这样的数据,给到广告主的指引也是粗粒度的。而基于互联网的OTT大屏则更加清楚自己的用户结构,如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这些用户层数据对品牌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品牌在筛选OTT大屏时要关注:
如OTT大屏品牌本身的品牌标签,如高端的、年轻的、发烧的、下沉的,对应着不同用户群特征;
如OTT大屏品牌的产品客单价,卖得贵的更高端,这个逻辑没毛病;
如OTT大屏产品的尺寸分布,更大尺寸的设备往往属于拥有更强经济实力的大面积住宅家庭;
如OTT大屏平台的用户广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学历的用户覆盖广度;
如OTT大屏品牌的市场结构,主阵地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
4、看时长,摸清内容行为。
现在是用户可以跳过广告的自主营销时代,强制被动的广告用户不看,有创意、有美感、有互动的内容广告用户主动看。内容营销已成为主流,广告在追求用户体验。
品牌在OTT大屏展开营销自然要关注用户内容行为,用户看了什么、看了多久、怎么看的都很重要。这意味着,品牌要关注用户内容消费的有效时长,这不等于开机时长,因为用户开机了可能只是当背景音却没有看。
开机时长也不等于OTT平台的有效用户时长,因为用户开机后可能习惯进入第三方OTT应用如“奇异果”,这意味着OTT大屏自身的运营做得不好,比如内容不够丰富,如果OTT大屏自身运营做得好,用户在“懒人经济”下自然就会停留在OTT大屏原生系统中。因此广告主选取OTT大屏,真正要关注的是属于OTT大屏的有效时长,包括用户播放视频、观看广告、使用应用的时长,选取有内容运营能力的OTT平台。
随着OTT大屏的“新收视率”体系的出现,OTT大屏的广告投放模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也有望出现一些创新的广告模式,如同互联网广告催生了CPC、CPS、CPM、CPT等模式一样,OTT大屏营销未来将更加强化效果,而品牌广告投放将不可能只看激活设备数或者纯按展示次数收费。OTT大屏的定价体系将会回归到投放价值上,综合联网设备数量/活跃用户数据/平台有效时长/用户群结构/广告行为数据等。
数据显示,2021年OTT端营收达到150亿元,其中会员收入占比约20%,广告收入约占比80%。在万亿级广告市场中,OTT营销这块蛋糕依然很小,相较于其巨大的营销价值而言,OTT营销依然处在价值洼地,OTT“新收视率”这套体系将会促进OTT大屏营销产业再进一步。
对于广告主来说,OTT新收视率体系,既可以解近忧、也可以治远虑。
1、有的放矢。OTT相较于传统电视有着更全面、更立体、更实时的数据体系,用户数据更丰满,在品牌急于挖掘大屏蓝海,获取流量红利的当下,新收视率体系,将可以让品牌做OTT大屏营销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2、控本增效。科学的评估体系可帮助品牌进行更加科学的投放决策,在大屏端品牌投放时有针对性地改进营销内容、投放策略、投放行为等,让钱花得更有效率,实现ROI最大化,最终实现控本增效的目标。
总之,OTT大屏的营销价值衡量体系需要的是一套评估标准,无法靠“收视率”这样的单一指标来衡量,更不能依赖家电产业数据机构或者用户资产/OTT运营商的设备层数据。讨论和厘清OTT大屏的科学数据评估体系,对OTT大屏营销的进一步壮大,对于提高广告主的OTT大屏营销效果,对于提升OTT平台的运营能力,均至关重要,OTT大屏营销的“新收视率体系”正呼之欲出,本文权当抛砖引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关键词: 电视看收视率,OTT大屏看什么
创业圈的哈利波特们注意了!霍格沃兹即将开学,谁是你的魔法导师?,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培养大批优秀的魔法师,用魔法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日前公布的《2021年家用电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显示,2021年抽查了361家企业生产的372批次产品,涉及
融资丨「依生生物」完成4000万美元战略融资,康桥资本旗下基金投资,该项投资基于依生生物狂犬病疫苗产品管线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潜力。
融资丨「售后宝」完成1亿元A1轮、A2轮融资,红杉种子、TigerGlobal分别领投,入选了2021年准独角兽企业榜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日前公布的《2021年家用电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显示,2021年抽查了361家企业生产的372批次产品,涉及
3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如期公布。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3月21日LPR):1年期为3 7%,5年期以上为
郭明錤认为,iPhone 14系列新瓶旧酒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营销策略和财务导向的决策。3月20日消息,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表示,iPh
随着钉钉生态开放,到“开放生态”的发展期间,ISV生态伙伴能得到实打实成长的见证。
欧盟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战略指南针》文件。
尽管SpaceX旗下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刚刚完成测试阶段,但其现在在15个国家的平均下载速度超过100Mbps。
卫星背包基站等移动高科技驰援,确保坠机核心区网络畅通。
时隔两年,星链下行速率超过100Mbps并快于美国5G这一消息,使得StarLink会否取代5G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