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9 14:06:28 来源:商业新知网
前两天,SaaS高管群出现了一段关于“客户成功”的讨论:
A高管:一些SaaS公司已经在裁撤客户成功了。因为作用不显著,价格不实惠。
B高管:客户成功经理还是要多向客户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在公司里听了一些最佳实践或者专家吹的牛后,跑去教育客户。
(资料图)
来自SaaS高管微信群
按照“客户成功”主要倡导者Salesforce的定义:“客户成功”的核心是帮助企业解决最重大、最紧迫的经营问题。
根据这个定义,很多中国SaaS公司的“客户成功”本质上只是“客户服务”,与Salesforce所说的“客户成功”差异颇大。
不过,Salesforce对客户成功的定义也并不新鲜。
早在传统软件时代,IT咨询公司就宣称:实施ERP的根本目标并非提高操作效率,而是为了“流程再造”——即通过变革,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先进管理。
然而,这样高大上的“客户成功”真的能产生效果吗?
其实,血淋淋的中国IT咨询公司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01 消失的IT咨询一哥
中国IT咨询也曾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ERP行业的兴起,中国产生了一大批IT咨询服务公司。
他们业务的核心,基本上都是作为SAP、Oracle等国际公司的合作伙伴,帮助企业实施ERP系统。
虽然顶着IT咨询的名头,但实际业务更偏向系统实施与服务。因此,与其说是IT“咨询”公司,不如说是IT“服务”公司。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汉普咨询。
虽然同样也有ERP实施业务,但汉普有更远大的目标。
它把自己定位为“咨询+IT”,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和埃森哲等国际咨询公司在高端市场展开竞争。
在早期,这一战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很多同行都羡慕汉普具有管理咨询能力。汉普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IT咨询的希望。
然而到如今,我们已经极少再听到汉普的消息。
曾经的“一哥”汉普,几经易手,已经没有了声音,如今连公司官网都无法打开。
反观当时的IT“服务”公司,虽然大部分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中的佼佼者:汉得,却已经成功上市,并拥有百亿市值。
其孵化的甄汇、甄云等SaaS公司,也在SaaS行业打出了名声。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2 似曾相识的历史
汉普的核心问题在于:它所宣扬的管理咨询,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价值。
比如,汉普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再造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完整、理念超前。但是汉普本身的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
时间一久,汉普的所谓管理咨询业务,就失去了市场口碑。
与此同时,汉普的人力成本却远超同行。
相比于系统实施,管理咨询是一个更依赖高端人才的行业。
作为IT“服务”公司,汉得长期招收大学毕业生,只因为毕业生相对廉价的成本。
而汉普往往只招收成熟IT顾问。
仅仅是两者的薪酬,就相差好几倍。更不要提差距明显的差旅费用。
如此,一方面是对标咨询公司的高成本,另一方面则是没有得到客户认可的咨询能力,两相挤压,必然就导致持续的亏损。
雪上加霜的是,汉普还发生了高层内斗。因此,汉普的快速衰落并不奇怪。
不过,“汉得”们的业务模式也并非没有弊病。
项目交付和系统运维虽然是企业的刚需,但却缺乏议价能力,且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除了汉得,“当年大部分IT服务公司”都已经消失的原因。
那么,汉得为什么得以一枝独秀呢?
原因在于,汉得通过创新解决了“咨询人才培养”的标准化难题,也极大降低了项目交付和系统运维的人力成本。
即:大量招聘毕业生,通过“集中培训+传帮带”,使其快速具备服务客户的基本能力。
这一创新,使得汉得一方面在价格上“秒杀”IBM、汉普等IT咨询公司,另一方面则在服务质量上完胜同样采取低价策略的IT服务公司。
不夸张的说,在当时,汉得就是高质量、低价格的代表。
我们常说: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是那样似曾相识。这句话套用在中国管理软件行业,再贴切不过。
一方面,中国SaaS面临汉普同样的困境:懂得先进的理念,却无法转化为相应的客户价值。
另一方面,又没有做出和汉得同级别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效率低下。
这就是中国SaaS一片红海的根源: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魔咒?
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们会从欧美领先SaaS公司身上去寻找答案。
然而,那里有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吗?
03 对标Salesforce
中国SaaS公司一向喜欢对标Salesforce。甚至在很多中国SaaS公司身上,都能看到Salesforce的影子。
但是,我们真的有成为Salesforce的条件吗?
实际上,Salesforce的成功,本质并不在于它发明了SaaS模式,而是其自身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践行者。
根据Salesforce创始人贝尼奥夫的著作《Salesforce传奇》,其早在1996年就发现了互联网对于企业管理软件行业的颠覆潜力。
当时,贝尼奥夫是Oracle公司的副总裁,可以说是在传统软件时代的风云人物。
然而,他却认为传统软件模式本质上是“光盘销售模式”:客户不但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去购买和安装,还可能面临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风险。(贝尼奥夫引用了高德纳公司的数据证明:传统软件公司希柏公司有65%的软件许可证从未被使用过)。
最终,贝尼奥夫决定创办Salesforce,并通过互联网来销售和交付软件——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SaaS模式,其本质就是传统软件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所以,Salesforce为什么能做到真正的“客户成功”?因为他自己就首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成功。
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SaaS公司,与其说是科技创新型公司,不如说是科技“追随型”公司。
当我们本身就缺乏创新能力,也不具备数字化转型的丰富实践,却非要向Salesforce看齐,那会不会犯了和汉普同样的错误?
04 中国式客户成功
大家可能认为,我这篇文章是唱衰“中国式客户成功”。
其实恰恰相反,我反而认为,“中国式客户成功”是一种更务实的打法,是我们在“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之前,不得不走的一段路。
其实,同样的悲观论调也在“中国制造”身上出现过。
稍微年长的一些朋友应该还有印象,多年前,国内流传一种说法:一台在中国制造的iPhone可以卖大几百美元,但中国大陆贡献的价值不过是区区二三美元的组装费,占比不足1%。
在早年,这确实是事实,但已经无法代表中国制造今天的地位。
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2021年前200家供应商名单,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超过50家,占比已超过25%。这就意味着,中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早年的中国制造企业,同样深陷模仿、内卷的低水平陷阱。
但正是通过残酷的竞争,中国制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创新,最终补上了“功课”,具备了和欧美国家扳手腕的能力。
中国制造缺乏基础,中国SaaS也同样如此。
在传统软件时代,除了财务核算领域,中国软件公司几乎全面落后于国外企业。
到了SaaS时代,虽然我们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盈利,也没有真正冲出国门,但是至少守住了国内市场,没有让国外软件称霸的历史重演。
相比之下,Salesforce脱胎于Oracle,Workday脱胎于Peoplesoft,他们本来就在一个更成熟的市场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如今的领先也是理所应得。
而“先天不足”的中国SaaS行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课”。
从这个角度来说,“客户成功”重要吗?当然重要,那是我们未来的方向,是不应该放弃的梦想。
但是“客户成功”也不重要。
它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现状。生搬硬套,无非是重复“汉普”式的悲剧。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服务好客户。
打磨产品力,提高用户体验;
打磨标准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就像当年的汉得一样,扎根土壤,默默耕耘:先生存,再创新。
只要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抓住创新的机遇——就像中国制造一样——具备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
自20年以来,国内厂商在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市场一路披荆斩棘,逐渐占据
微信官方提示:此为体验功能,后续版本可能有变,请勿过分依赖。
美国国防部签署协议加强本土涡轮发动机供应链。
“AI时代”正式到来,“人工智能”更是被首次纳入企业裁员理由,而或许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的高歌猛进,国内企业服务赛道迅速站上行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