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14:32:26 来源:商业新知网
企业级SaaS市场有望破千亿
服务商的产品却走得有点慢
艾瑞咨询《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SaaS厂商数量达到4500家,SaaS用户数915万家。2022年,SaaS预计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000亿元。同样,SaaS的火爆也体现在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2月份,SaaS收获12起融资,平均不到三天就会宣布一个融资。
比较数据市场的“喜讯连连”,SaaS实际运用市场却面临重重问题。整体来看,厂商的交付能力显著弱于用户的认知,譬如企用SaaS最大的云ERP版块,不少客户反馈仍在采用短板筛选的方式做选择。也正因如此,企业SaaS整体服务满意率不高。“麻烦”和“不适用”正逐渐取代“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客户发展SaaS的困扰。
(基于头豹研究院的调研)
SaaS:
美好的框架,续费的重压
续费是SaaS产品的生命线。在这样的服务关系下,一方面软件的技术提升成为厂商的“职责”,从客户角度看,较之买断型软件的效益立竿见影;一方面,服务商也可广泛抓取客户的共性需求,快速完善产品。
但当SaaS产品做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客户的需求多种多样,这些需求站在客户的业务特性上都是合理的,可完全实现的话,又会影响产品的标准化。
所以针对企业客户的诉求,服务商必须有所取舍。然而现实中,服务商对小型客户需求充耳不闻,对KA客户缺乏合理的沟通立场,并不少见。当服务的天平进一步失衡,这些占比74%的中小、成长型企业的客户会集团失声、循环流失,反过来使服务商变成了服务几家大客户的“IT部”。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趋势。
KA客户:
串联“数据孤岛”,自研、中台再上日程
同时,站在大型集团的发展角度,一旦企业拥有自建数字化的能力,往往基于安全性和适配性的考虑,回归自研道路。例如在酒店行业,锦江的Wehotel、华住的“易”系列数字化矩阵、首旅如家的首客首享平台......而根据IDC数据,全球SaaS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000亿美元,而中国的SaaS市场仅占全球的7%,SaaS行业覆盖率接近90%。冲刺猛攻业内的龙头、大客户,不是服务商们的诗和远方。
服务商:
深度垂直+PaaS+阶段兑付 或成破局利剑
| 进击的“垂直玩家”:越专业越具发展潜力
首先,SaaS服务商需与实际业务有更强联系。SaaS企业的价值核心不在于软件兑付,而在把握技术业务化方向,这是其实一道“文科题”。比如,从自助化、管理端切入数字化转型往往更易实现更受客户欢迎,但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是否匹配所有的客户?如何解决用户体感不清晰、收效评估困难的问题?垂直化的服务商,能调动更多资源从目的、周期、实现力给予用户建议。
| PaaS的“降维打击”:供需矛盾的另一种解
其二,SaaS服务商需更好理解客户的需求,提升业务高度。比如,一家订单来自全球各地,酒店遍布各个城市的集团酒店,如果要满足业务需求,需要定制几十种计算模型、结算比例,并且数据要和PMS、OTA、CRM打通。这样依托开发运维人力太过恐怖,那是否可以评估模块工具化的问题,让客户自己来实现?这也是目前所说的PaaS。
|只谈“干货”: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受重视
第三,服务商应为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付出更多规划。商业角度的信任,一方面来自于行业以往的成功价值案例,一方面来自于短期的收益兑付能力。服务商将业务技术系统长期的实现,拆解成一个个可视的节点目标,同样是对客户负责的行为。
多向奔赴,驶向未来
SaaS服务,其实可以看作是针对企业的“共享经济”。企业化SaaS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商与客户间的双向奔赴。利用这部单车“灵活”、“快捷”、“好掉头”的优势,淡化公司的“结构性迟钝”,提速企业发展,或许是比业务更重要的议题。
温馨提示: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整合了行业权威优质的平台系统研发、供应链金融、账期智能管理、企业级支付、风险预警监控和营销服一体化SaaS服务商,专人服务一对一对接给有需要的企业
3月27日,映客发布了2021年财报,营收91 8亿元,较上年增长85 4%,净调整后净利润4 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 4%。根据财报,2021年映客增
周五的时候,游戏市场分析公司 DFCIntelligence 发布了对主机市场的最新预测。其认为,微软 Xbox 平台有望在未来四年内,与索尼 PlayS
苹果公司很少推出全新的Mac,但两位负责Mac Studio的高管说,Mac Studio设计源于苹果公司几十年来的工作。在接受《GQ》杂志的最新采访中
更好的挚文集团已在路上。
罗永浩辟谣的力度,远没有罗永浩各种传闻的“杀伤力”大。
作为陌生人社交中的头部企业,就挚文集团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其对于人类社交需求的把握已经颇有心得。
视频不应该被看作一个单独的行业,就像云计算同样不该被看作一个单独的行业,它们都将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场景。
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在购车时将其作为选购的标准。